西区行记
Westend or Broadway? That is a question :)
本着对「纯粹艺术」的追求,我有点偏执地认为,百老汇肯定是个已经商业化到令人难过的地方。伦敦的看戏文化源远流长,大家茶余饭后出门溜达,看见个剧院就可以随时进去看场戏。实际上我既没去过伦敦也没去过纽约,以上只是我的猜想。Anyway,我还是先来了伦敦。
伦敦的 4 月还是寒冬。我裹着冬天的最厚装备,过了一阵神仙般的日子,白天溜达,晚上看戏。那十天的伦敦什么都好,如果可以忽略温度。重点聊戏。
Les Mis
Les Mis 是必须在西区看的剧。网络上流传出来的视频中,凡是有宽街的版本,圆滑的 american accent 都无比格格不入。西区演员一张口,不管是醇厚的 RP,还是有趣的 Cockney,甚至是某个 shire 的口音,都符合你对 Les Mis 设定。说来有趣,Les Mis 最早是法语版的,讲述的也是法国大革命背景的故事,but still, Cameron Macintosh 把它搬上西区舞台,才铸造了现在的 musical phenomenon。
到伦敦的当天,放下行李后就向 Queen’s Theatre 狂奔。当 50 米开外 Les Mis 的巨大海报浮现时,有点想落泪。Hi Les Mis, happy 30 years young.
对 Alfie Boe、John Owen Jones、Ramin Karimloo 等版本的 Jean Valjean 太熟悉,不自觉地会对当晚的 Jean Valjean 挑三拣四:”…took my flight” 的 “flight” 前竟然有换气;”Who am I” 不够纠结;”Bring him home” 不够动人……但无疑现场的气氛和我的无敌位子还是让人心潮澎湃。
惊喜是 Eponine。她的
Phantom of the Opera
也许依然是出于对 25th DVD 中经典三人组的念念不忘,当晚 Phantom, Christine 和 Roaul 的表现何止用「可以挑刺」来形容。即使如此,在 stall 五排感受 Chandalier 从头顶掉下来时的震撼还是无可比拟。
还有一点比较有趣:POTO 所在的 Her Majesty’s Theatre 应该是西区能看到最多亚洲脸的剧院。没办法,POTO 太有名了,或者说它是目前音乐剧界商业化最成功的案例……它的 title song 在网易云音乐都能有 999+ 的评论,可见一斑。
In the Heights
作为 Lin-Manuel Miranda 的脑残粉,来伦敦而非纽约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机会看 Hamilton,但神奇的是赶上了西区在排 Lin 8年前 Tony 奖剧目
相比起 Hamilton,In the Heights 实在是小众和小排场得出奇。是的,即使我是 In the Heights 的 fan,我也必须承认 Hamilton is way way better than in the Heights and Lim has improved a real lot. 后者故事情节单薄得要命,歌词中频繁出现西班牙语,对 latino 不了解/不感兴趣的人怕是也比较难喜欢上。
然而,Lin 将这么一个讲述纽约拉丁裔聚集区家长里短的剧目,用天才一般的音乐和舞蹈,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场数次 “bravo” 声此起彼伏。西区 cast 相当不错:演 Usnavi 的小哥有捕捉到 Lin 的神态,到现在都念念不忘他最终退场时俏皮的一连串舞蹈和神情;Vanessa 除了腰部肉太多,其他什么都好;Benny 很棒,”Benny and the Dispatch” 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Daniela 的大姐大感觉演得很到位;Camiela (Nina’s mother) definitely nailed “Enough”! Much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每个人都演得相当卖力,我非常感动。
Cast 中唯一的不足是 Nina 的演员,很明显弱于其他人,高音全部用了假声,共鸣几乎听不到,音准飘忽不定。Why, God why???
另外上演 In the Heights 所在剧院有点说不过去。不像其他音乐剧拥有一个自己的剧院,In the Heights 是与另一部叫 Railway Children 的剧一起 share 剧院的。没有大海报,远处甚至很难 locate 到这是一家剧院,真是委屈了这么一部好剧。于是,看完我就在 Google Maps 上奉献了评论一发……
这部剧也是一部典型的观众席没有亚洲脸的剧…
The Book of Mormon
神剧。神。剧。
想象下在你面前一群人集体竖着中指,齐声唱以下几句的场景。
Fuck you God in the ass, mouth and cunt
Fuck you God in the ass, mouth and cunt
Fuck you God in the ass, mouth and cunt
Fuck you in the eye!
Hasa Diga Eebowai!
Fuck you in the other eye!
再想象下元首双胯打开,一人跪下为他 blowjob 的场景。
……
但是…音乐和舞蹈还是很棒啊。歌词精妙,表演到位,全场观众笑到不能自已。 这部剧也是一部典型的观众席没有亚洲脸的剧…坐我旁边的小哥说话声音像极了 Eddie Redmayne,浓浓的字包在口腔里无法迸发的质感。然而很帅。然而与女朋友一起来的……
Mamma Mia!
和 Jersey Boys 一样属于 jukebox musical,如果喜欢 ABBA 可以来,否则……就是一个很稚嫩、很糖水、很 American high school style 的剧,谁要看啦。BUT…as I emphasize all the time,唱功、舞蹈和表演还是很出色。
这部剧里能看到稀稀拉拉的亚洲脸了。
The Lion King
舞台效果很赞,很多画面精致到要哭。人形扮演的动物惟妙惟肖,更适合小朋友看。但整体来讲,more like a play with music rather than a musical. 对白过多,唱段太少。
这部剧也能看到比上部剧稍多一点的稀稀拉拉的亚洲脸,毕竟名气太大。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中译名《长夜漫漫路迢迢》,尤金 · 奥尼尔的戏剧名作。并不是音乐剧,但 Hadley 有出演,便心心念跑去 Bristol 看了。Hadley 出场时我呼吸到十足的不真实感。POTO 25th 中的 Roaul、Les Mis 中的 Grantaire 和 Marius、Pirate Queen 中的 Tiernan……就站在离我 5 米开外。他的声音和视频中一模一样,讲话时嘴角的抽动也一模一样,大笑时的酒窝也一模一样……第二幕他甚至还开口唱了两句,天,音色醇正,共鸣深厚,就是这样的。 And then I thought, it’s worth everything.
说说戏。剧本我是在去 Bristol 的火车上读完的。一家四口长久以来的矛盾,在某一天缓缓爆发。瞒着家人嗑药的母亲、吝啬的父亲、患了肺结核的弟弟、冲动的哥哥。表演非常神经质,大段大段的对话,一家人从早上开始吵架一直到深夜,然而故事的结局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其实看得相当压抑,伴随种张力十足的痛苦的美。家庭生活布满无休止的猜疑,该是怎样一种绝望。
台词也并不简单,可以说相当绕。英语不够好的人真的没法 follow。有趣的是因为是奥尼尔的作品,演员都在模仿美国口音。听惯了 Hadley 的伦敦腔,再听他的 fake american accent 真是不太习惯啊。
然而结束后我并没有去 stage door 等他。一方面原因是时差没倒过来头疼,更主要原因是没有勇气。哀叹。
对了,这部戏……除了我应该不可能有亚洲脸。来看的都是彬彬有礼的长辈或平辈,看得非常专心。再次感慨英国的看戏文化。
Westend, thou paradise on earth! Such a great journey. I feel so blessed for having seen such great shows and witnessing so many talented people out there.
Oh and…Broadway is definitely the next stop. Following are shows I have been longing to see and yet have not had the chance:
- Hamilton (Are you kidding? 1000 times!)
- Cats
- Chicago
- Billy Elliot
- Spring Awakening
- Rent